当“北大毕业”“留美研究生”的身份标签与“12年未回家过新年”“与爸爸妈妈决裂6年”连在一块,会产生什么反应?
日前,一封儿子“控诉”爸爸妈妈的万言书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。哪种恩怨让爸爸妈妈与儿子之间落下这样裂痕,很难弥合?爸爸妈妈与儿女,在爱与被爱之间,还有多少情感黑洞说不清,道不明?目前亲子关系的进步演变呈现出什么变化和特征?大家又该怎么样考虑家庭教育所折射的问题?
1、“孩子没理由不听爸爸妈妈的”
“过度关爱”是故事主人公王猛以万言书“控诉”爸爸妈妈的最大“罪状”。在长文中他列举的几个记忆深刻的事例,包含妈妈不接纳他男生刚强、自主的风韵,喜欢按我们的爱好包办所有;他喜欢奥数,但妈妈并不支持,反而在他遇见挫折时冷嘲热讽;求学路上,高中想换学校却遭到爸爸妈妈拒绝,在北大求学直到在美国读研究生,均被爸爸妈妈通过“老友”远程操控。
王猛的遭遇得到了一些网友的同情,尽管是个案,但没人能不承认,类似的细节时常出目前大家身边——不停攀比其他人家的孩子、强迫孩子做交际筹码、把包办所有包装成爱……教育专家尹建莉对此剖析说,子女和爸爸妈妈不幸形成“绞杀关系”,爸爸妈妈总是是很难改变的一方,由于他们是家庭关系的建构者和主导方。她觉得,作为子女,当意识到无力改变时,最好的办法是离得远远的,“王猛的选择既理性,又妥当”。
北京某高校研究生于甜在保送研究生期间,被心仪的学校拒绝了。面临着升学的迷茫与焦虑,她向爸爸妈妈提出“留在本校读研”,但却遭到了爸爸妈妈的坚决反对。在于甜看来,没同意过高等教育的爸爸妈妈“瞎指挥”,“从小到大,学习、个生活活,甚至职业选择都被束缚了”,而她一直期待与爸爸妈妈是“一种平等对话”的关系,可以互相打开心扉。
“孩子的独立性与爸爸妈妈的支配欲就是矛盾体。”研究家庭教育30余年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告诉记者,“中国的爸爸妈妈控制和支配孩子的欲望总是过于强烈,这是因为中国有着‘人身倚赖’的传统观念。父母理所当然地觉得,孩子没理由不听爸爸妈妈的。在家庭关系中,父母与子女的地位非常难平等,单向的管束多、双向的互动少,单纯说教多、实践训练少”。